|
 |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- 教學科研 - 學生專欄 |
|
一流產品離不開一流技工 |
發布時間:2015/9/18 14:08:05 來源: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 點擊量:3963 |
|
|
要從根本上解決“技工荒”,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跨越,必須改變“重學歷輕技能、重裝備輕人才、重使用輕培養”的狀況,讓技能從業者樂于學技術、愿意鉆研技術。 中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奪得五金,令人振奮!不過,相對于長期存在的“技工荒”,五枚金牌顯然不解渴。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。實現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目標,需要一大批優秀的技能工人,需要更多年輕的90后加入技能隊伍、撐起中國制造的未來。與金牌零的突破形成巨大反差的是,當前年輕人普遍不愿意學技能、當藍領,“技工荒”逐年加劇。調查數據顯示:只有1%的人不介意當工人;90%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讀大學而非職校。當技工,哪怕已經成為高級技工,說起來也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。在國外,不乏許多因純粹熱愛某項手工藝而去鉆研技術的年輕人,而我國去學技能的80后、90后,往往是無奈之選。此次世界技能大賽的多位獲獎中國選手就是這樣,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”,最初為了早些掙錢補貼家用才去學手藝。
不怪年輕人不愿當技工,技工領域持續多年的“三重三輕”導致了這種狀況:
——“重學歷、輕技能”。世界技能大賽的一位教練說,這些年技工招生越來越難。多數人總是想方設法要拿個文憑,認為只有這樣未來才有發展,因為當前學歷評價已成為用人單位對員工最重要的評價標準。員工升職晉級,學歷都是硬杠杠。有的高級技工在國家級競技中獲獎,但是沒有一定的學歷,在企業的發展仍然受到諸多限制。一些大城市推出積分落戶政策,高學歷人員輕易獲得高積分,高級技工往往難有同樣的幸運。評價體系如同指揮棒。傳統的人才評價體系不改革、職業技能證書的含金量不提高,怎么可能吸引年輕人主動學技能、安心鉆研技能?
——“重裝備、輕人才”。購買新設備、更換新機器,企業不吝重金。需要對技能人才投入時,許多企業卻收緊了口袋。目前,技能工人的整體待遇偏低。多數企業的薪酬體系中,技能工人的薪酬要比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低出兩三個檔次。各地開展的技能競賽,一些技工想參賽,企業卻擔心賽前培訓要花錢、占用工時而不予支持??萍歼M步日新月異,不斷引進新裝備、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,對企業很重要。但是,高端裝備的調試維護、高端工藝的操作駕馭,同樣離不開技能人才。不愿在技能隊伍建設上花錢,最終影響的還是企業。
——“重使用、輕培養”。企業談到提高產品質量時,紛紛表示“一線工人技能水平不足”是難點。但許多企業一邊抱怨技工難找,一邊卻不愿自己下功夫培養技能人才。在制造業強國,企業是技能培訓的主導者。德國職業教育2/3的投入來自于各大企業。美國、日本近年開展的現代學徒制都是由企業牽頭。而我國多數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工資總額1.5%的下限。企業只想“摘桃子”,沒有耐心“育苗”,技能從業人員難免對未來缺少信心:某項技能今年是企業急需,過兩年卻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種替代,如果培訓跟不上,何來職業安全感?
沒有一流的技工,難有一流的產品。技工短板制約著“中國制造”競爭力的提升。據統計,我國工業產品平均合格率近年來始終在80%多徘徊。說起“質量一流”,國際上排在前邊多是德國、日本,而“中國制造”則往往與“質量一般”、“不夠精致”聯系在一起。世界技能大賽奪金對廣大技能工人是莫大的鼓勵。然而,要從根本上解決“技工荒”,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跨越,必須要改變“三重三輕”的狀況,讓技能從業者有職業認同感,樂于學技術、愿意鉆研技術。
來源: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
|
|
上一條:百年追夢 技能興國(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宣傳片) |
下一條:最新統考大學英語(A/B/C)考試大綱(2013年修訂版) |
|
|
|
|
|
|